工程案例

盛世兴林 利在长远

信息来源:工程案例   2024-02-20 11:53:46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欢迎收看《中国财经报道》。今年以来,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在一些地区,充分的利用资源发展林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造林增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云南文山的农民兄弟们就在造林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波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先来看看记者的报道。

  文山,地处云南边陲,按书本上的说法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当地人说得比较通俗,就是到处都是石头山。在这样的石头山上种粮食特别困难,过去,农民们只能种点苞谷,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多元,文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贫穷的地方。然而最近几年,文山人找到了一条增加收入的新途径——承包荒山,栽树造林。

  记者谢昆:“一来到文山,我们就注意到与另外的地方不一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许多地方都种植了这种叶子略带白色的树,这就是桉树。这些随处可见的桉树地,绝大部分是今年刚刚栽种的。”

  文山德厚镇的乐龙村,不足8000亩的土地,有3000亩都种上了桉树。当地人和记者说,可不能小看这些白叶子桉树,农民们就靠这个致富呢。

  一位云南省文山州的农民兄弟指着成片的桉树地和记者说:“那些小树,那些长起来的,削叶子卖,三四亩地就可以卖到了几千元钱。像那些苞谷,一亩地就达到了一二百元钱,就最高了。”

  云南文山洲德厚镇乐龙村村民黄安平笑着和记者说:“桉树就好像一棵摇钱树一样,因为它浑身是钱嘛。”

  在黄安平眼里,桉树浑身都是宝。树干顺直,是很好的木材原料;桉树叶提炼出的桉油是重要的医疗和工业用油,年年都有不少人上门收购;再有就是桉树属于速生树种,长得快,几年就能成材。

  在自家院里的桉树下,黄安平和记者说:“两年就见效,第一年栽,第二年就可以卖树叶。那棵树大概有多少叶子,大概有三、四百斤叶子。三百斤叶子,叶子价钱最高的时候是一斤可以卖到两角。”

  黄安平一家总共在荒山上开了30亩地,全都种了桉树,光靠卖桉树叶,每年家里就能收入上万元,比起原先种植苞谷收入可高多了。而在文山州政府的眼里,桉树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只这些,如果大规模发展桉树种植,不但可以发展当地的造纸工业,还能解决大量百姓的就业问题。

  记者来到文山州林业局的时候,办公楼里没有几个人,工作人员都下到村里指导桉树种植去了,州林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给我们讲了他们的打算:

  “项目做大以后,反正对整个文山的经济拉动那是肯定的,最主要的就是说优先使用当地的劳力,当地劳力从清山、打塘、施肥、回土、定植,参与苗圃建设打工等等这些获得劳务收入。”

  主持人:原本是荒山,贫困县,种了桉树不仅农民富裕了,当地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尝到了甜头的文山人一口气规划了550万亩的桉树林种植基地,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一些专家却纷纷建议当地政府,不要大面积种植桉树,与此同时,一些农民在种树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来看记者的报道。

  种桉树让黄安平一家过上了好日子,可日子一长,他也发现了一些让他吃不准的事情。

  回想这些年的种植经历,云南文山洲德厚镇乐龙村的黄安平对记者说:“这种树,反正一长高以后,底下草都不会长。对土壤相当破坏了嘛,相当吸水。栽在一般潮湿的地方,水分重的地方最肯长。但是栽种树以后,几年以后就枯燥了。”

  黄安平遇到的问题,也是当地不少专家非常担心的。刚刚获得了第九届芝加哥自然博物馆年度生物保护大奖的杨宇明教授,和记者说,像文山这样土地相对贫瘠的地方并不适宜大面积栽种桉树。因为树种快速生长是以大量消耗土地的水分和肥力为代价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生态研究中心的杨宇明教授和记者说:“比如说对土壤肥力的消耗,对水分的过度的消耗,这是一方面,对地力和水分的消耗,这是已经是在林业界是公认的。”

  更有一些专家提醒,原本是期望靠桉树脱贫,但如果忽视了对土地的破坏,未来这些土地很有可能会无法再种植其他作物,一旦土地撂了荒,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没有办法挽回的。

  云南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高级工程师杨茂认为:“要从持续生产这个概念上,它是要吃亏的。今后的地力支撑不了,水土流失,那将来要一代比一代的产量低,那不是吃亏了。带来更困难的是当地农民,因为这林子不行了,土地环境变坏了。”

  对云南本地物种有着多年研究的中科院裴盛基教授,被称为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第一人,也是国际上研究植物学的权威专家。每年他都要到各地考察物种的最新情况。他和记者说,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也是云南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果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有可能会破坏和抑制云南当地物种的生长。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裴盛基教授和记者说:“我在越南考察的时候,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上游种桉树,下游稻田里面的鱼毒死掉了,水塘里面的鱼毒死掉了。然后稻田里产量下降。这些都是我亲自看见,我亲自听见我亲自调查过的事情。所以对种桉树的问题,我建议要慎重。”

  中国林科院西南生态研究中心杨宇明教授的解释是:“后来通过一些研究发现它分泌一种叫24稀萜,这是一种有一定毒性,对其他生物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这样就造成在大规模种植桉树的地区生物多样性衰减,也就是说单一化。”

  更让专家担心的是,眼下仅云南文山、思茅、和临沧三个地区,桉树规划种植培养面积就已达到了2750万亩,这相当于15%的云南现有林地面积。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裴盛基提出:“我不反对种桉树。但是种桉树这么大规模的种,特别在操作上用现代林业办法,根据我的经验,来操作桉树的造林必然是成片的,他要讲效益,一讲效益有林没有林都得种,所以有林的地方都砍掉。砍掉一部分天然林,来种上桉树林,这个是从经济上、生态上是最不划算的一着棋。”

  根据规划,云南思茅地区要种植桉树1200万亩,但当地宜林荒山总面积只有600万亩左右,这也代表着,另外600万亩桉树要在砍伐原有林地后才能栽种。

  云南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高级工程师杨茂分析说:“大部分是现有林,由现有林、思茅松林改变成桉树,这是不对的。作为发展整个林业来讲,加速林业发展来讲是有必要讨论的。都是出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持续发展。有些做法不一定持续发展。虽然愿望是好的,但不一定持续发展。”

  为此,许多专家都建议当地政府要科学规划林业发展,寻求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当地政府也表示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专家的意见,对规划进一步论证。

  文山州林业局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和记者说:“前几天州里面也开了会,安排要我们多探索多沟通,然后大家一起做一些试验示范,实行多树种造林。探索一些适合速生要求的,各方面的要求的这些树种了,本地的一些乡土树种。”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姜汉侨认为:“根据大家的意见,要归结起来,小规模的零星种植,作为应急,可以。大规模发展,成片大规模发展不可取。如果要砍掉其他的林子来种这个,那就应该反对。”

  云南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高级工程师杨茂还认为:“林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按照这一个价值取向的话,那就是正确地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这个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主持人:既要有收益,又要保护好资源,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需要仔细考虑的因素就太多了。其实,和云南种桉树一样,很多地方在造林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到底这林该怎么造,林业经营有没有好方法可循呢?在浙江,如果提到安吉县,当地人一定会告诉你那里的特色就是大片的竹林。作为当地的特色农业,种植竹林慢慢的变成了安吉人增收致富的主要方式。他们在种植竹林的过程中,也曾为怎么保持“青山常青,秀水常秀”头疼过,那他们的问题是如何来解决的呢?咱们一块儿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68岁的良友,是浙江安吉县马家弄村人,良友告诉我们,过去靠老辈传下来的经验种竹子,随意性大,纯粹是靠天吃饭,一年下来在地里花的功夫不少,可收入却高不到哪儿去。

  想起过去,良友说:“原来竹子蛮杂,没有开发的,自己长自己的,也不种,也不来培育的。”

  前些年,县林业部门开始根据当地不同的山地环境对种植进行详细规划,分类经营,由于良友家承包的6亩山地地势比较平缓,所以县里建议他选择综合加工率高的毛竹,并采用像种粮食一样的精耕细作来培植,现在,良友家精耕细作的竹林被收拾得没有杂草和石块,每亩地的收入也是原先的三倍。

  良友高兴的和记者说:“以前我们这里像我这样的毛竹山,(收入)只有5000多元钱,两年只有5000多元钱。现在的收入一万七、八千。”

  和良友家不同,对其他坡势较陡的山地,当地林业部门提出了生态经营法,要求大家在种竹子的同时,适当保持原有植被。

  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萧新方副局长总结道:“通过合理的规划,在毛竹林中适当的保留一些另外的树木,而把一些多余的树木进行挖除,通过挖除(树木)来提高我们毛竹林的经营水平。但是砍也不能砍完,要适当地保留一定的比例,混交比例,这样对竹林的生态效益的发挥,或病虫害的预防有比较好的作用。”

  虽说这样一来,竹林的规模经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农民们靠竹子直接赚得的钱也少了,但林区的农民们说,只要把土地和环境保护好了,翠竹、山泉和多样的生物,同样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五年前,安吉的青山绿水,吸引了电影《卧虎藏龙》摄制组,如今安吉百万亩竹林已经随着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名扬海外,成了长三角新的旅游胜地。

  安吉县农家乐合作社徐新苗主任说:“现在参加我们农家乐服务社的人有21家。我们接待游客之前我们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毛竹山。靠山吃山。靠竹。竹的收入大约在农户当中原来占60%。现在变成40%。”

  “看一眼,带不走,却能赚钱”的森林旅游,让农民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林业经营科学规划和管理的好处。

  安吉县农家乐合作社徐新苗主任和记者说:“今年三至四月份这两个月,我们已发出去的钱,21户农户我们发出去15万了,15万分到农户手里。土地植被,现在我们土地,山上我们都植被了。原来采矿采掉的,现在我们给它复原了。”

  据统计,2003年浙江全省林业总产值达876.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浙江90个县级行政区域中,林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就占了1/3强,在一些林业经济强县,农民收入的50%以上都来自林业。那么,怎样才是科学规划,林业经营又必须要格外注意哪些问题呢?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裴盛基教授介绍了林业发展的“三原则”:“第一个问题是要考虑选择树种问题,国际上通常认为乡土树种、本地树种优于外来树种。这是第一优先,第二,对于树种本身的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特性必须要有透彻的研究,才可提供作为,特别是大规模造林使用的树种,第三造林的时候不能造单一林必须造复合林。”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李怒云副司长也和记者说:“在经营方面要提高我们的水平,所谓的提高水平就是要考虑到整个森林的质量。作为林业,它的效益和它的价值不仅仅是木材,除了木材以外,作为一种它的林相产品的开发,我们叫做非木质林产品的开发,还有它的旅游的价值这是非常好的。”

  李怒云副司长和记者说,过去全国各地发展林业大多只讲靠山吃山,生产内容无外乎是伐木、采摘。而现在,不仅是浙江,宁夏、山东、福建、吉林、重庆等地都在积极探索林业生产和经营的新模式。一些既有经济效益,又符合生态要求的树种也开始被大家所重视。

  李怒云副司长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枸杞这个树种耐干旱,耐盐碱,有非常好的防风固沙的效果,而它的经济价值也是非常高的。现在枸杞在整个宁夏自治区已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当地人叫枸杞经济,枸杞的深加工,它加工出来的胶囊、饮料、化妆品等等,在市场上都非常畅销。”

  据统计,2003年我国林业总产值达到了5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仅退耕还林这一项就使1亿农民实现增收,并增加了4500万个就业岗位。

  李怒云副司长认为:“去年中央国务院发了一个《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这个决定为我们林业工作指明了今后的方向,里边有很多改革的措施。林业是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建设为主。在生态建设为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首先考虑它的生态效益,还应该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要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主持人:采访中,浙江林区的农民们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钱赚”,其实,这说的正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要统筹兼顾。确实,兴林致富,应该利在长远。好,感谢您收看这期的《中国财经报道》,欢迎您持续关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其他节目,再见。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本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